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资讯 > 基层动态

建湖:“五提升”全方位构筑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发布日期:2024-05-16 09:43 [ ] 浏览次数:

                                              

近年来,建湖县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管理、教育、疏导、帮扶一体化运作模式,以提升矫正质量为核心,强化精准矫治,植入科技化监管手段,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实战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通过“五提升”全方位构筑社区矫正工作体系,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管控、帮教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社区矫正“标准化”水平。完善行政和业务管理融合机制,加强队伍建制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指挥服务体系。县一级,局社区矫正局与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通过指挥中心行使指挥管理权,按照联勤联动的需要,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设立3个直属中队,在东部上冈、西部九龙口分中心各设立1个管理中队,提高应急处突能力。镇一级,实行队所管理融合,各司法所长担任中队副队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司法所进行应急处置的同时,县中心和管理中队快速反应,调派人员共同处置。村一级,加强司法行政服务站、法律服务社和网格管理力量整合,通过司法所的直接指令和“6+1”帮教小组联动运行,切实将特殊人群管理责任落实到村司法站和所在网格。

二是织密监管网络,提升社区矫正“智能化”水平。利用“一网三通”和一体化智能平台、应急指挥平台、“盐智矫”监管平台,构建智慧监管网络,通过平台语音汇报系统、实时定位监管系统以及从公安部门接入的全县治安监控网,无间隙网上巡查,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不留死角。所有社区矫正对象每天由矫正中心和司法所进行适时点位监管不少于2次,重点、严管类及曾经被警告、自我约束力较差、有可能重新犯罪、存在债务纠纷、经常上网、未成年等社区矫正对象还由县中心开展适时定位监管和不定时视频点验。加强日常走访和登门服务,司法所工作人员每月与帮教小组成员见面会商不少于一次,每月至少到矫正对象家中走访一次,同时落实网格员每周至少到特殊人群家中走访一次,弥补网络监管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帮教方面的薄弱环节,确保相关人员24小时在管在控。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社区矫正“专业化”水平。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对象入矫五日内矫正方案制定,结合风险评估以及日常表现及时进行等级调整,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日报告周分析月研判机制,在县矫正中心设立研判岗,通过信息采集、研判、处置、督导闭环管理,对一些普遍或突出问题,强化预警预测,各司法所对研判发现问题迅速回应处置。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违反规定不假外出发生率较多的情况,非工作时间利用矫务通、微信群共享位置等进行抽查,重点、严管类人员由县社区矫正中心利用治安探头进行“可视化”点验,利用内网平台手机定位系统进行轨迹分析,尤其是夜间活动轨迹分析,定位失败的、越界的认真查找原因,对不规范使用定位手机、不假外出的及时给予警告处分,调整监管级别,同时落实司法所将视频点验及处理情况通报全体服刑人员,在面上加强教育,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四是落实帮教措施,提升社区矫正“社会化”水平。严格执行日常监管、政治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矫正规定和行为规范教育、劳动及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和违法违规行为惩处等措施,使社区矫正对象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自觉遵守社区矫正相关纪律规定。引进实施“RNR”教育矫正系统,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与自助教育有机衔接,变单项教育管理为双向互动矫正,加速社区服刑人员思想行为转化。与建湖金建交通公司合作,建成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短期集训与集中劳动基地。2018年以来,还组织开展“黄丝带”爱心助学活动,定期登门慰问、资助经济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联合县关工委、文明办开展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关爱行动。

五是加强损害修复,提升社区矫正“责任化”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提振生活信心。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每年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建湖大兴农场开展为期4天的植树活动,增强奉献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2次联合县交巡警大队组织县城居住的百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文明交通劝导,每天在县城人流量较大的卡点,进行公共交通秩序维护。在文明劝导中,社区服刑人员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规则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降低了再犯罪的几率。

来源:建湖县司法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