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司法局把好受理、指派、监督和评价“四个关口”,切实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取得明显成效。盐城法律援助案件连续多年入选省司法厅“十优十好”案件,滨海5个案件在全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活动中全部获评优良。
一是把好“受理关”,从根源保障案件质量。严格案前把关,明确审查标准,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案件类型等进行细致核查。实行申请材料“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双轨并行,与人社、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申请人经济状况进行核查反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简化受理流程,推行“一次性告知”和“容缺受理”机制,提供便捷服务。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案件转交工作机制,实现困难群体“应援尽援”与案件质量“源头把控”的统一。
二是把好“指派关”,高质量高标准办理案件。组建法律援助律师库,按照刑事、劳动争议、家事纠纷等领域进行细分,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健全退出机制。创新“点援制+轮派制”相结合模式,对重大案件实行“名优律师”点对点指派,确保每一个法律援助案件都能得到优质高效地办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配律师资源,由各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向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跨区域指派申请。定期组织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和案例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承办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把好“监督关”,规范案件卷宗材料。按照《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要求,加强对服务窗口咨询接待、审查审批、案件指派和结案归档环节全流程监管。对重大疑难案件、群体性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制度,规范统一全市法律援助文书格式。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关于规范法律援助补贴标准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提高办案补贴标准,推行与服务质量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机制。加强案件庭审旁听,建立“双线巡查”机制,线上通过庭审公开网开展“云旁听”,线下不定期抽取案件参与旁听庭审,通过参加旁听庭审、回访受援人、实地走访、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多元化方式,全面收集案件参与各方的反馈。
四是把好“评价关”,确保法援服务质效。创新“交叉互评+同行评估”模式,组织全市法律援助案件互评互查,促进各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交流,互相学习办案经验。成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律师专家库,制定《盐城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整改-复查”闭环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共性和典型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制作成“工作提示”,精准推动办案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