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司法部智慧矫正有关要求,切实解决社区矫正监管手段单一、部门协同差、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难题,在江苏省司法厅的部署安排下,江苏省司法厅、盐城市司法局及县(市、区)司法局三级联动,同向发力,探索试点省厅“一体化平台”、公安“天网/雪亮”大数据信息融合,成功的研发了“盐智矫”社区矫正监管平台,初步构建越界、人机分离、重点场所、昼伏夜出、同案犯聚集、违法违规等六大预警模块,实现时间、空间、人员多维度“智慧管理”。这一项目被江苏省司法厅表彰为改革创新成果奖,被评为盐城市政法改革“十大创新项目”。
一、以数字转型发展为导向,科技创新助解监管难题
围绕化解四大社区矫正实战化难题,盐城市司法行政系统上下联动,反复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有效解决监管手段不足。传统信息化核查、定位装备、电话等监管手段存在一定短板,视频定位监控很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严格按照《社区矫正法》划定大市区、县(市)6个边界,每天从5000张左右抓拍数据中,实时研判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越界或在其他区域活动及时进行报警提示核查,已核查不假外出人员136人次。通过对本人昼伏夜出情况分析比对预警,累计核查发现异常人员56人次。通过对路过同一抓拍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析比对,发现人员聚集较多或同案犯的进行报警,响水发现2名未成年矫正对象同骑一辆电瓶车,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二是有效解决时间空间真空。除特殊时段突击点验外,八小时之外、节假日期间由于无人巡查监管,社区矫正对象掌握规律,时常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盐智矫”成功利用公安机关2.2万路视频“天眼”,24小时实时抓拍实时回流,切断社区矫正违规通道。射阳3名社区矫正对象多次晚出早归离开县域,被发现后谈话拒不承认违规事实,在视频数据面前低下了头。三是有效解决人机分离研判难点。与省测绘院进行合作,对每接受一张抓拍照片时,实时抓取手机定位信息进行比对,改变传统以数小时定位不移动粗放型预判方法,已核查发现人机分离人员35人次。四是有效地弥补队伍力量不够。虽然该市配备的警务辅助人员与社区矫正对象比超过1:12,但与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要求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往各地均通过电话、微信等诸多信息化核查手段,但都是人工一一通信核查点验,早晚至少各一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现视频“天眼”均成为监管的力量,真正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以创新可复制为突破口,实战化应用彰显新成效
紧紧围绕省厅3.0系统,窗体顶端
“盐智矫”平台自2022年10月份试运行以来,在智能化预警、精准化比对、区域化构建等方面率先在全国市级层面突破,实战成效显著。一是查处违规更加有力。2022年10月份,盐城市各地通过该平台(不含以往巡查手段)发现不假外出人次、人机分离人次,分别为上一年度同期的4.9倍、4.1倍,抓拍数据准确,照片清晰,惩处证据充实。二是警示效果更加凸显。利用平台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跟进查处、及时警示教育,极大地震慑了社区矫正对象的侥幸心理,连续三个月违规人员数量大幅下降。三是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智能平台已日趋成熟,建立完整跨部门数据共享目录清单,搭建了智能化平台框架,形成了可参照可复制的运用范本。四是工作模式改变更加突出。市县两级工作人员已经养成到班第一件事查看平台,研判核查昨天下班以来预警情况,对平台依赖性显著增加,对社区矫正工作不放心、从事工作同志没信心的状况得到有力改善。近期,各地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研判,发现12名社区矫正对象有无证驾驶违法行为,通报公安机关进行处罚。
三、以打造治理新名片为追求,继续深化提升再登攀
依托现有平台,完善功能模块、健全运行机制,推进社区矫正管控更智能、更智慧。一是优化系统平台。进一步优化人脸识别比对算法与分析调整,提高精准度,深化与公安“天眼”数据对接,丰富研判数据;研发工作人员手机端,随时预警随时核查;增加视频点验、视频签到等模块,丰富查验手段;研发执法视频存储模块,联通现场执法装备,倒推执法规范化。二是深化数据融合。进一步推动省厅一体化、“盐智矫”等应用平台数据协同、优势互补、实战高效,深化与网格数据对接,积极融合民政、人社、医保等相关部门大数据,构建矫正“一张网”,形成数字化转型应用集群效应。三是健全应用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核查、日常巡查、预警处置等平台使用制度,保障信息平台、终端使用规范化。建立了指挥中心研判、信息化管理、安全保密制度。与公安、工信部门联动,建立数据安全风险及异常情况及时通报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处置机制,构筑新形势下数据安全保护防线。
来源:市社区矫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