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资讯 > 司法动态

【矫正之星】成健萍:春风化雨修复促回归(图)

发布日期:2023-07-12 18:07 [ ] 浏览次数:


成健萍是先锋司法所一名社区矫正专警务辅助人员,自2015年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始终不忘初心,以自己的爱心、细心和温心帮助多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度过矫正期,走上新生之路,多次被区、市、省司法行政机构表扬。

一、浪子回头——积极缓和家庭矛盾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的根基。长期的家庭矛盾会导致受矫人员出现的偏执性格,极大地加大矫正工作的难度。故此,缓解家庭纠纷一直是成健萍以及其所在司法所重点关注的方向。

社区矫正对象郭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矫正期间,矫正工作者成健萍在走访中发现郭某和其父亲存在矛盾,郭某父亲因儿子欠下巨额赌债恨铁不成钢,郭某反感父亲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其教育矫正实施。成健萍在了解基本情况后,意识到想要若想帮助矫正对象积极配合矫正,首先要缓和郭某的家庭矛盾。因此,成健萍在动中肯綮的基础上,积极向所长汇报,韩所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通过多渠道向郭某父亲深入访谈,从中了解到其父亲对于儿子的行为深感丢人,也怪自己没把儿子教育好,有自责也怪郭某不成器。针对郭某父子的矛盾,一方面成健萍与所长积极落实矫正工作中的“一三三”模式,对症下药地与郭某父子进行多次谈心、谈话、一方面采取个别教育和重点思想开导;另一方面联合帮教小组对父子积累已久、难解难分的矛盾进行调解。最终,通过成健萍和所长及矫正小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调解和疏导,父子双方最终坦诚相待,互相吐露多年积压在心底的想法,缓解了父子间的矛盾。目前,郭某通过每天送外卖自食其力,努力工作,争取尽快偿还债务,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其父亲也为拥有这样一个迷途知返的儿子感到无比欣慰。

二、对症之药——治疗心灵创伤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部门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用户调研结果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早期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生阶段的情感问题,大学阶段是性心理发育的关键的时期,很多大学生容易在爱情的挫败感下产生心理苦闷,如不及时干预,就会出现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矫正对象刘某在矫正初期表现出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矫正工作极为抗拒,长期的服药以及社会对于疾病的误解致使刘某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了抗拒治疗的倾向。成健萍通过与其家人多次电话交流,上门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刘某出现类似问题起因为大学期间的一场感情事故。在了解情况后,成健萍将实际情况汇报给韩所,所长了解情况后敏锐地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治疗患者的心灵创伤,故此立刻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采取一对一的心理疗伤。最终在矫正单位、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及家庭三方的协同配合下,帮助刘某正确认知自己,放下过去,解除感情包袱,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三、全始全终——修复社会关系

社区矫正工作的难点并不单单在于如何发现当下问题,更应着眼于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成为守法公民,持续做到联系提醒、沟通引导、帮扶救助,让矫正对象个人安定、家庭满意、社会认可。

梁某系留学回国人员,家人期望值较高,但因吸毒,家人对其很是失望,其本人也因自暴自弃无心配合矫正帮扶工作。成健萍通过定期回访了解到梁某本人因他人误导才误入歧途,本人仍存洗心革面的意愿。故此成健萍通过成功案例展示的方式与其家属交谈,讲解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帮助梁某重新融入了家庭。目前梁某思想稳定,家庭关系和睦,在父亲公司上班,积极配合,及时汇报个人情况,积极配合矫正管理。

此外,在积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困难的同时,成健萍始终坚持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筑牢思想根基和提升业务技能,几年来不仅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职称,还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21年获得了省戒毒管理局“优秀社工”的表彰,2023年七月在全市组织的《社区矫正法》实施三周年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来源:市社区矫正

 


打印 关闭